卖废品小心别“卖”了自己的身份证

    身份证和户口本的复印件夹在一起,胡乱塞在一份过期杂志中间;厚厚一沓打印纸上,印刷的竟然是一家公司的客户名单,每位客户的名字后面还有家庭住址和个人电话;一本被撕成两片,但两片残躯之间还“藕断丝连”的工资折,存折主人的姓名、每月收入都赫然出现……这是近日有市民在一个等待抛弃的废纸箱中发现的“藏宝”。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通过人们忽略的废品,大量的个人信息正在悄悄泄露。近日,记者就此采访时,发现好多人都不慎将个人信息“卖”出去了。而在一些废品收购站,还出现了专门花钱“淘宝”、搜集信息的“有心人”。律师提醒市民,警惕“废纸”中的个人信息泄露。

    一个废纸箱中扒出10多份“个人信息”

    市民李先生近日连续被垃圾短信困扰,平时很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的他,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电话号码是如何外泄的呢?直到李先生无意间在公司的废纸箱扒出10多份含有个人信息的“废纸”,他才弄明白自己信息泄露的原因。“这些废纸一般会被集中清理走,然后卖给废品收购站,那么这些个人信息不就在悄然间外流了吗?”李先生说,一旦这些信息被“有心人”利用了怎么办?“后果不堪设想,但大多数人恐怕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李先生所在的公司一样,不少单位、个人的“垃圾堆”中,含有个人信息的“废纸”时常出现。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我市不少单位办公室等待出售的报纸堆中时常会夹杂着一些寄发到单位来的信用卡对账单,这些单据上,信用卡持有人的相关信息一应俱全,甚至连身份证复印件、更换过的名片也并不少见。而这些饱含个人信息的东西往往会在浏览之后就被人随手丢弃,有的直接扔进了垃圾箱,有的则夹在了办公桌上的报纸里,并作为废纸卖掉。

    不少市民卖废品时,都没想过个人信息被卖掉,可能会被人利用一事。在随机采访的10位市民中,7位市民表示,收到快件后,会直接将包装扔掉或卖掉。一位大学生表示,他曾经因为要考试,复印了20多份身份证复印件,后来剩下10来张没用,他就全扔了。只有少数市民表示,扔或卖废品时会留个心眼,检查个人信息是否夹杂其中。

    废品站里“信息资料”时常可见

    9月12日、13日两天,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废品收购站。在一家废品收购站内,记者发现了包括身份证、驾驶证在内的各种证件复印件、带有姓名和电话的包裹单、公司员工通讯录。甚至连民办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POS机刷卡回执、ATM机取款回执、存款回执都有。而在另一家收购站里,记者甚至发现了一捆私人信件。其中一封由银行寄出的信用卡对账单,里面详细记录了收件人的地址、交易记录,以及隐去四位数的信用卡卡号。

    一家废品收购站的经营者表示,在收购来的废品中,求职简历、学历证明、银行凭证、名片等都有,甚至还有完整的单位通讯录,上面不仅有电话,还有详细的家庭地址。这其中,名片占绝大多数。“有的大公司较正规,含有个人信息的纸张都会进行粉碎处理,而有些小公司根本不注意这些,即使处理也只是用笔简单勾掉,根本起不到任何处理作用。”这位经营者表示,几天前他们在开发区一家公司收购了5吨废纸,其中就有大量信息资料。幸亏那批废纸直接被送到了造纸厂。

    “其实像你这样,到废品堆里来扒拉‘有用资料’的人经常有。”采访中,一家废品收购站的经营者表示。甚至还有人到收购站里花钱“淘宝”,特意寻找各种有用资料,比如身份证复印件、包裹单、简历、通讯录、户口本复印件等。但多个废品收购者都表示不会把这些东西拿出来随便卖掉,一般都是集中送往造纸厂处理再利用。

    要有销毁废旧材料的意识

    对于从废纸堆中悄悄外流的“个人信息”,刘红军律师认为,如此不经意地泄露个人信息,会给不法之徒提供可乘之机,尤其是有不法分子盗用他人身份证复印件,利用交易方把关不严,能够办理电话卡、信用卡,租赁房屋、设备,用于商用提货、预交垫款,甚至假结婚、冒名开办公司。除了身份证复印件以外,求职简历、银行账号、个人联系方式、其他各类证件复印件都属于不宜泄露的信息,这些信息如果被不法分子盗用,后果可能会很严重。比如,有的小偷在获得他人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后,就会在附近拨打电话,确认对方家中无人后入室盗窃。

    刘律师提醒说,为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市民应该在丢弃之前自行销毁相关材料,比如用碎纸机粉碎或手撕处理。而市民在办理相关业务必须用身份证复印件时,可以在身份证复印件上亲笔签上自己的名字和该复印件用途,比如写上“求职专用”“办银行卡专用”。身份证复印件上有本人笔迹,这样不法分子办卡时冒签就容易被发现。此外,很多人复印各种材料或证件时,为了办事方便,往往多印不少,对这些多余的材料或证件复印件一定要注意销毁或者妥善进行处理,千万不能让这些材料随便就变成“废纸”,泄露了个人隐私。而如果废品收购站将这类“废纸”出售牟利,同样属于违法行为。

    相关链接

    个人信息遭泄露的危害

    一、可能遭遇垃圾短信;二、可能遭遇骚扰电话;三、可能接收到垃圾邮件;四、可能因他人冒名办卡遭透支欠款;五、可能涉及到案件、事故;六、可能有不法公司前来诈骗;七、可能有人冒充民警要求转账;八、账户钱款可能被盗;九、个人名誉无端受损;十、可能遭遇其他类的坑骗……